空间站核心舱、太空南瓜航天科普系列展览让市民仿佛置身于太空

作者:小编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4-24 23:08:28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4月24日,第九个“中国航天日”主场活动拉开帷幕,“航天科普系列展览”当天亮相武汉国际博览中心,由月球样品、返回舱、国旗实物等展品组成的科普展区和航天产业成就展区,为市民带来丰厚的航天航空科普大餐。

  据悉,本次“中国航天日”航天科普系列展览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,将采取“实名、预约、限流”等措施。从4月24日下午起开放预约通道,每个半天限额预约5000人。航天产业成就展区将开放至4月27日,科普展区将开放至5月5日,展览开放时间均为9:00至17:00。

  位于B6馆的科普展区由序厅、空间技术、空间科学、空间应用、航天公益等五个板块组成,按线制作而成的空间站核心舱、太空南瓜等展品为亮点,同时设置了一批互动体验设备,辅以大量模型及精彩图片,市民直呼:“仿佛置身于太空之中”。

  记者走进空间技术月球探测工程板块,“嫦娥五号”返回舱用主降落伞、“嫦娥五号”返回器实物惊艳“亮相”,嫦娥五号月壤样品、“玉兔号”月球车模型等仿真模型同步放至其中,向市民揭开月球的“神秘面纱”。该板块的角落处还设置着未来月球探索VR场景与月球着陆区虚拟实境系统,观展市民既可以“在月球表面漫游”,还能成为“月壤提取员”“种植研究员”,进入月球科研站完成“任务”。“太神奇了,仿佛真的在月球表面行走一样!”市民周女士体验结束后如此感叹。

  输入出生地与出生年月,利用风云气象卫星“一键直达”查询当日天气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众多市民朋友前来围观查询。据悉,风云气象卫星是中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。50多年的发展,中国成为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和地区之一,让“天有可测风云”。

  走进B5馆的航天产业成就展区,记者看到,参展企业各个“身怀绝技”,极力展现航天产业实现自主创新、跨越式发展、国际合作的成果。

  亮相展区的“快舟”,其“三平测发模式”无须在发射场地组装和加注燃料,无须巨大的发射架和发射场地,火箭由发射车拉到一块篮球场大的空地即可发射。

  拍摄一张照片,通过算法把图片转化为“点与直线”,再利用“写字机器人”控制程序,十分钟内图片实景跃然纸上。该展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“写字机器人”实际为一种三轴运动系统,运用于电子产品电路板的自动测量、分析等方面,该系统能够快速定位故障节点,实现电路板的“无图纸检测”,目前进入航空产品测试阶段。

  近年来,武汉市将航天产业列入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,抢抓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,出台系列政策措施,加速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。

  展区现场特别设置了湖北航天特色展区,展现湖北参与航天产业的成就、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。记者注意到,来自武汉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、武汉纺织大学等湖北高校的研究成果陈列其中。“身怀绝技”的他们,联手奔赴“星辰大海”。

  走进航天产业成就展区湖北展台,一系列卫星模型率先进入记者视野。武汉大学展位展出的“启明星一号”微纳卫星,是全国首个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研制的遥感卫星。

  航天航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,发动机火焰温度极高,对发动机热端部件产生严重高温烧蚀,可能引发飞行器提前损毁的风险,在热端部件表面制备热防护涂层,对保障飞行器服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展区负责人介绍,武汉理工大学曹教授带领其团队研发的超高温热防护涂层材料,设计了新涂层结构,目前已在航天、航空、燃机等动力系统有重大应用,“相比传统陶瓷涂层,我们团队研发的新涂层高温性能更好,涂层平均‘寿命’显著提升,能给发动机带来更长的稳定服役时间。”

  飞去外太空的,还有最亮的那一抹中国红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团队历时八年、持续攻关完成的嫦娥五号月面国旗,同步亮相本次科普展。据悉,这是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五星红旗的“独立展示”,也是第一面在没有温控的严酷环境条件下的纺织品——织物版国旗。

  “探索浩瀚宇宙,发展航天事业,我们将不懈追求星辰大海。”武汉理工大学副研究员陈文博说。

搜索